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教育报》以创新促卓越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教育报》 2018年1月26日 第07版


森保专业教学团队部分成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科教事业开创于1937年、成长于1956年、发展于1979年,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森林保护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入选“985”第三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近年来,这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学团队持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下面几组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它的突出成效。

  2015—2017届毕业生共计139人,平均就业率90.7%。其中2015届毕业生50人,就业率88%;2016届毕业生47人,就业率91.5%;2017届毕业生42人,就业率92.9%。三届毕业生中,有60余人赴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占比43.2%,有20余人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工作,占比14.4%。2018届毕业生共有37人,在就业工作还未结束的情况下,目前已有11人保研,占比29.7%,8人签约,占比21.3%,其余50%的毕业生参加了2018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

  之所以有如此好成绩,是因为该专业教学团队高举创新旗帜,协同奋进,追求卓越。

  融合科教 培养科研能力

  2018届毕业生宋宏达最近正在为一篇SCI论文做准备,这篇题为《紫薇花形态发育研究》的文章是她和园艺学院一位同学合作完成的。宋宏达是森林保护专业本届学生中保送读研的学生之一,让很多人羡慕的是,她去浙江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说起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因,宋宏达忘不了大二下学期参加的一个科创项目,这个名为“侧柏授粉与受精过程的研究”是一个校级重点项目,更是青年教师张鑫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初次做科研,宋宏达很是笨拙:石蜡切片切不动,切不好,染色也不清。张鑫老师带着她分析问题,帮助她找到更合适的试验方法。这一段科创经历,让宋宏达认识到保护侧柏的重要性,感受到老师们对科研的执着,走进了神秘而有趣的科研世界,也坚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宋宏达的故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实施科教融合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该校森林保护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48项目、公益性林业行业专项等1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撰写和科创项目研究,让本科生与科学研究“亲密接触”。

  团队的更新科研成果如松树小蠹信息素防控技术、华山松大小蠹与共生真菌致害机理、植物性杀虫剂马桑毒素杀虫机理、病害流行与动态、诱导抗病与抗病育种、森林鼠害可持续治理等,纷纷进入课堂。该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必须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师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研究题目。除了申报国家级别、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教学团队还鼓励和支持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训练活动。

  通过科研融入教学的探索实践,森林保护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

  强化实践 提升应用能力

  已经在贵州省贵阳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工作的龙拓宇,是该校森保专业2017届毕业生。“专业测试的考题很活,我就是在这一关冲到前面了。”龙拓宇说,在众多应聘者中能够脱颖而出,考进这个单位,要感谢上学期间大量的实践学习。

  龙拓宇印象最深的,是大三下学期在旬邑马栏农场的病理学实习。为期一周的实习,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她从课本走进实际,更加清楚地了解常见树木病害的特征。她认为,正是这些实践学习,巩固了学生们书本知识,为毕业后尽快投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实践学习中受益的还有管洪信。2017年,管洪信考入宁夏六盘山林业部门,在六盘山下的西峡林场从事森林管护工作,因为做的是自己所喜欢的事,并且和妻子一起守护六盘山生态森林,他感觉很幸福。他传承护林精神、共守绿水青山的事迹不久前在人民网以《大山深处的“林二代”:日行30余公里,守护千亩林地》为题作了报道。

  近年来,该校森林保护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形成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层次化、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按照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四个模块,把专业实践教学落实到课程实验、课程论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十大环节。二是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训练三个层次,与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合理匹配。三是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连接,在内容上相互融合。

  教学团队根据森林保护专业特点,规范专业实践标准,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实施综合性教学实习以培养学生生产实践技能,同时建立“校内、杨凌区内、区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全国22个林学学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学校6个试验示范站建立了协同育人联盟,共同参与森林保护学专业人才培养。

  著书立说 提高教学水平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森林保护专业教学团队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写,先后主编出版的《森林昆虫学通论》《资源昆虫学》《森林动植物检疫学》《科研基本方法》《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导论》《森林保护学科发展足迹》《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识别手册》《森林保护专业实验实习指导(上下册)》等8部新教材已被全国农林类15所主要高等院校林学和森保专业本科教学选用,教材选用率占高等农林院校森林保护类本科课程的75%以上。其中《森林昆虫学通论》已出版2次,印刷4次,并荣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和全国农林类优秀教材提名奖。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学校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走在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2003年教育部门相关通知发布后,团队积极建立了“森林昆虫学”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学科组教师以高质量优质课程建设为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2005年“森林昆虫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森林昆虫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建设的“森林昆虫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部教学资源在网上开放供全国使用,在森林保护学本科系列课程教学当中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果。

  近15年以来,团队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3项。现已出版《基于抗虫林分结构和化学信息素应用的松树小蠹生态防控策略》《Short Views on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等国内外专著7部,发表各类研究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近50篇。

  薪火传承 不断创新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教学团队是一支新老传承、接力奋进的团队,早在2009年就获得“森林保护学”国家教学团队称号,2015年,团队“森林保护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又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5年起,教学团队走访了国内外28所重点高等林业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对本校森林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进行了调研,结合高等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森林保护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审视和改革,

  新的专业培养目标最终确定为:培养具备扎实的生命科学和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和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为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和森林资源保护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森林保护新事业的开拓者。这一结果与1998年国家教育部门高等教育机构颁布的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

  在新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该专业教学团队确定树木学、林学概论、森林生态学、普通昆虫学、森林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动物学、林木化学保护、森林火灾与管理10门课程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了森林保护本科专业的30门通识类课程群、38门学科类课程群和18门综合实践类课程群。同时,重新制定了86门课程的质量标准,使主干课程的内容重复率降低到5%以下。

  30多年来,森林保护学国家教学团队共培养林学学科森林保护专业本科人才1000余人,有75%的毕业生进入到林业行业和森林保护主战场从事专业工作,这些毕业生知晓森林保护学理论、懂得防治技术、了解行业趋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底,国家教育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林学学科成为学校仅有的A类学科,这是包括森林保护学在内的几代林学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谈到森林保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设想,团队负责人之一、学校林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陕西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人、陕西省教学名师谢寿安教授表示,今后,团队将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以服务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森林保护学向着森林医学的方向发展为指引,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森林保护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新的模式,为我国森林保护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1/26/content_493775.htm?div=-1

编辑:0

终审:0